商业史上最强大的“互补性”联盟Wintel终于要瓦解了。9月13日,专攻移动互联网的芯片商ARM宣布与微软合作,与此同时失意者英特尔也宣布牵手谷歌。新的芯片之战将为我们带来智能电视、超极本等更新更炫的应用。背后则是英特尔与ARM重组IT格局的恶战。
最精彩的商业战争正在上演:一家年营业额6亿多美元的“小公司”把另一家年营业额高达430亿美元的巨头逼得举步维艰,而后者的反击刚刚开始。
巨头的名字众所周知,它叫英特尔,总部位于硅谷腹地圣克拉拉。而那家“小公司”叫ARM(AdvancedRISCMicroprocessors),总部在伦敦近郊的剑桥。
芯片大战
它们是两个规模悬殊、模式迥异的半导体玩家:英特尔成立于1968年,1991年它启动了影响PC行业长达20年的“IntelInside”计划,而那时ARM才刚从实验室里诞生。在链条复杂的半导体行业,英特尔几乎扮演了所有玩家的角色—从芯片架构到芯片设计,再到生产制造与营销,它为此在全球雇佣超过10万名员工。ARM只有2000多人,除了提供芯片架构的研发并把它授权给芯片设计厂商之外,它什么也不做。
三年前,英特尔图谋杀回智能手机市场,这场战争就爆发了。它们的战争正在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数字生活。处理器芯片是每一部数字消费品的心脏—包括每个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设备和游戏机,甚至客厅里的数字电视。
最近的一次也是最激烈的一次战役,爆发在加利福尼亚州,两个战场相隔120英里。
9月13日,旧金山莫斯康尼会议中心,英特尔开发者论坛(IDF)。主题演讲结束之际,英特尔CEO欧德宁(PaulOtellni)突然邀请谷歌负责移动产品的高级副总裁安迪·鲁宾(AndyRubin)上台。安迪·鲁宾称,Android操作系统将全面为英特尔的芯片架构进行优化。而欧德宁宣布:第一部采用了英特尔架构和凌动(Atom)芯片组的Android智能手机,会在2012年1月问世。
安迪·鲁宾很快消失了,在台上前后呆了不到3分钟。对他来说,支持英特尔架构与支持ARM架构并没什么不同。而对英特尔来说,这确实是件大事:它在10年前曾经是ARM授权的厂商,也有一个智能手机芯片部门,因为业绩不佳在2006年把它卖给了Marvell。2008年它想再度杀回智能手机市场,并在智能手机芯片上沿用自己在PC上使用了超过20年的X86架构(英特尔架构),但是无论是操作系统还是手机制造商都拒绝它。三年来,它在这个市场上可谓一无所获。
现在它终于有了谷歌的支持。“现在我唯一可以说的是,第一部采用英特尔架构的智能手机将是Android手机。”欧德宁在旧金山对《第一财经周刊》说。他拒绝透露更多关于这部智能手机的生产商和出货量等更多的细节。值得一提的是,欧德宁也是谷歌董事会成员。
几乎同一时间,向南120英里,洛杉矶郊外的阿纳海姆(Anaheim),英特尔的“盟友”微软在举行另一场“BUILD全球开发者大会”,发布了微软内部号称“划时代”的操作系统Windows8。微软Windows和WindowsLive部门总裁史蒂芬·希诺夫斯基(StevenSinofsky)在主题演讲中声称:“Windows8将让人们从芯片和用户体验上重新想象操作系统。”采用了高通、Nvidia和德州仪器等芯片的个人电脑和平板设备纷纷在这次大会上登场。
而无论高通、Nvidia还是德州仪器,它们的背后都是ARM—这些公司的芯片设计和开发都通过ARM的技术授权实现。ARM提供了芯片内核的原始技术,各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设计与再开发。尤其是高通,它是代表ARM阵营冲在最前端对抗英特尔的玩家,年收入已突破160亿美元。这次它把Snapdragon处理器应用在了Windows8操作系统的个人电脑上,并内置了Gobi网络模块,第一次让电脑不再需要网线和无线局域网信号,就可以通过3G/4G技术接入互联网。
20多年来,PC阵营还从没容忍过一个英特尔架构之外的入侵者—即便英特尔的对手AMD,也是通过与英特尔的X86架构交叉授权协议才得以在场立足。但这次,挑战是真的来了。
它背后隐藏着一场更复杂的恩怨:ARM居然抢走了英特尔20多年来最密切的盟友微软,让微软打通了Windows在个人电脑、平板设备和智能手机上的疆界。这让英特尔对微软来说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这原本就不重要了,因为英特尔和微软的“联盟”(Wintel)是PC时代的产物。科技界一直流传着“安迪-比尔定律”的说法:安迪·格鲁夫(前英特尔CEO)一旦时隔18个月推出一种新型芯片产品,比尔·盖茨(微软前CEO)就会及时升级Windows,吸收新型芯片的高性能。它带来了两个结果:首先是从图形计算到网络浏览,再到搜索引擎和视频浏览的体验飞跃;其次是所有的PC厂商被剥夺了个性和灵魂,成了装着微处理器和Windows系统的机器盒子。
格鲁夫和盖茨,这两位著名的商人在1996年有过一场公开的对话。盖茨对格鲁夫说:“其实我们并没有任何排他性的合作关系,如果明天有人走进微软,说他们有一种更快、更便宜的微处理器……”格鲁夫马上打断盖茨:“哦,其实你们这样做过,你们试过别人的芯片,但失败了。”
格鲁夫还批评微软的防御心太强,一点小小的分歧也会招致他们强烈的感性反应,而阻止了创造性的探讨。“但在合作了15年之后,我们已知道,这些会像风一样吹过。”
现在,又一个15年过去了,分歧和矛盾不再像风一样被吹过。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出现改变了一切,它抛弃了鼠标与界面的互动方式,改用手指和触摸屏,它甚至在大部分时间牺牲了实体键盘。现在,智能手机出货量的增速已超过PC,而平板电脑也迎头赶上,它们通常能替代一部笔记本电脑的大部分功能,且完全采用的是ARM授权的芯片厂商。
而微软与诺基亚的联盟已在智能手机市场形成独立于苹果iOS和谷歌Android的“第三个生态系统”,它也在试图推出更多基于Windows的平板电脑—看上去它比英特尔更愿意切断PC的脐带。而当ARM架构的芯片组带来的更低功耗可以轻松让一部笔记本电脑待机时间长达3天之后,它索性连笔记本芯片也换成ARM授权厂商的了。
这严重地刺激了英特尔。今年1月,微软CEO鲍尔默就在国际消费电子展的主题演讲中宣布Windows8将推出支持ARM处理器的版本。欧德宁随即公开表示:ARM支持的版本不可能兼容现有的Windows应用程序。也就是说,微软必须重新编译针对ARM版本的一系列工具的代码—包括Office办公软件和一系列微软的产品。而作为一个熟悉了Windows传统界面的用户,当你购买了一台高通或Nvidia芯片的笔记本电脑的时候,你会觉得它的Windows系统无论界面设计、应用程序还是游戏体验,和过去到处都不一样。
“我们不会让对方的版本兼容我们的应用程序,这辈子想都别想!”负责软件业务的英特尔高级副总裁詹瑞妮(ReneeJames)放出狠话。支持她这么说的,仍然是英特尔在X86架构上拥有的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但这让微软和程序开发者都很为难。早在英特尔年初作出“不兼容”决定的时候,微软曾公开发表声明称:“我们认为英特尔的表态从事实和道理上都是有错误的,”但现在微软Windows部门总裁希诺夫斯基也澄清:X86程序的确不能兼容在ARM平台上。
在Windows8平台上,微软开发了一个风格颇接近WindowsPhone的Metro界面—它让你的电脑屏幕和WindowsPhone色彩鲜艳的“九宫格”几乎一模一样。但希诺夫斯基不无所指地说:Metro平台上的应用程序价值定位就是减少能耗,因此更适合ARM平台;尽管也支持X86架构,但他还是担心X86版本的应用并不关心省电问题。
这个说法戳中了英特尔的痛处。在计算性能的跃迁变得不那么重要之后,英特尔开始越来越纠结于计算性能与功耗之间的平衡问题。要知道,ARM入侵平板电脑甚至笔记本电脑市场,比英特尔进攻智能手机似乎进展顺畅得多,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无论制造商还是大部分消费者都宁愿容忍稍微慢一点的速度(事实上它已经足够快了),也不能容忍隆隆的风扇声、燥热的主机以及不到5个小时的电池续航能力。
英特尔3年来一直试图降低芯片的功耗,使它更适用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2010年初,它推出了基于凌动的智能手机平台Moorestown,声称将功耗降低了90%,此外还推出了一款LG代工的5寸屏智能手机,但那款手机后来并没有上市。
“英特尔进入手机市场,那就不是它对抗ARM的问题,而是它要对抗整个ARM的合作伙伴,包括高通、德州仪器、Nvidia、飞思卡尔和联发科等等,都会是它的对手。”ARM全球总裁都铎·布朗(TutorBrown)对《第一财经周刊》说,“英特尔控制了一切,会让所有产品都变成一样的,厂商很难有更多创新,当然你可以用不同的颜色给产品做外壳。”
而ARM全球CEO沃伦·伊斯特(WarrenEast)在英特尔2010年发布Moorestown平台的时候就表示:尽管英特尔一直致力于缩小与ARM在移动领域的差距,但这需要时间,而且为了让设备厂商转换架构,英特尔必须保证它的产品提供的价值超过转换架构所需的成本代价。
这让英特尔的高管非常不爽。“我认为他应该去补习数学,”负责英特尔智能手机的高级副总裁阿南德(AnandChandrasekher)说。1个多月后,采用ARM架构开发智能手机芯片的Nvidia公司CEO黄仁勋(Jen-HsunHuang)也将英特尔的Moorestown平台比喻为“一头大象。”;阿南德还是那句回应:“回去补习数学吧!”
一年后,希望所有ARM支持者都去补习数学的阿南德离开了英特尔。几个月后,欧德宁宣布了与谷歌的合作—既然Android是全球手机制造商都最青睐的平台,那么借助谷歌的实力影响制造商与开发者,倒像是个不错的主意。
但这是不是说英特尔已经解决了功耗问题?至少看上去它在这么做。几个月前,英特尔发布了3D栅极晶体管的新技术,它改变了现在的半导体芯片结构,能让电流从不同的空间位置通过晶体管—也就是说,它会进一步减少晶体管的体积,提高芯片的运算速度,并大幅降低功耗。它将采用22纳米的制程,被用在下一代面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凌动平台(Atom)上,也会被用于其它计算设备的酷睿(Core)平台。
“英特尔非常依赖制程工艺技术,比如22纳米的3D芯片,这会让它们的产品与我们形成竞争。”ARM全球总裁布朗对说,“英特尔不断在向前推进制程工艺的发展,这是一件好事情,但我们并不觉得这样的优势是它所独有的,在速度上它只比我们领先一点点。”
而英特尔需要做的另一件事是守住自己的PC阵地。这并不一定是个明智的做法,至少ARM高层管理者并不觉得进入PC市场是一件重要的事。“PC领域每年的出货量跟我们ARM每年的出货量比起来差得很远。2010年我们合作伙伴的出货量是60亿,而PC芯片出货量只有几亿。”伊斯特说。
但这对英特尔很重要—甚至比快速取得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更重要,这是它眼下大部分现金流的来源。更何况,即便再不重要,高通等公司也已经打着ARM的旗号闯进来了。
英特尔启动了紧急计划。今年6月台北国际电脑展上,英特尔全球执行副总裁马宏升(SeanMaloney)的主题演讲上,首次公布了英特尔的一个新产品形态:超极本(Ultrabook)。
“超极本是传统笔记本电脑的演进,”英特尔负责移动计算产品的高级副总裁邓慕理(MoolyEden)说,“你不能只把它看成是更薄和耗电更少的笔记本电脑,它是一种新的产品形态,我们认为它会是主流。”
目前看到的“超极本”已包含了东芝、华硕和联想等主流PC厂商的产品。它们看上去和目前的笔记本电脑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更轻更薄。“这只是超极本的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它可以同时有键盘和触屏,当你把屏幕立起来的时候,它就是一部带有键盘的笔记本,把屏幕关上它就会变成一台超薄的触屏平板电脑;到了第三个阶段,键盘甚至可以卸下来,在你有需要的时候再装上它。”邓慕理说。
也就是说,英特尔希望用“超极本”解决两个问题:首先它要让人们不再那么讨厌PC,把它变得更轻薄易用;然后用它来分流平板电脑目前不断增加的用户。
“如果我用平板换你的笔记本,你跟我换吗?”邓慕理反问记者。他说“超极本”并不是下一款平板电脑,而是一款不断演进的计算设备,拥有不超过13英寸大小的屏幕、比MacbookAir更轻薄的体积,触控与键盘操作切换,具备自由添加和下载应用程序等功能。
英特尔试图说服合作伙伴和客户们相信,PC市场仍然在增长,同时在掩藏对平板电脑的野心。“我们知道它们正在努力,但是你可以看到,那边有几百台ARM架构的平板电脑,英特尔架构的不到10台。”6月的台北国际电脑展上,ARM执行副总裁伊安·德鲁(IanDrew)说。
而在英特尔的计划中,“超极本”的终极形态将是一台极轻薄的笔记本电脑与一部平板电脑的合体。
“2013年Hassler平台将会完成超极本的演进。”邓慕理说。不过他认为在2012年全球就至少会有40%的笔记本过渡为超极本。
但现在的超极本看上去并不十分诱人。英特尔原本计划在2012年推出3D芯片组平台IvyBridge的时候发布超极本,但由于平板电脑来势汹汹,英特尔短期内无法推出比ARMCortex9功耗更低的处理器,加上微软转投ARM阵营,所以提前发布了超极本计划。
本质上,超极本仍是英特尔驱动PC制造商的产物,但它已和过去大有不同。尽管邓慕理坚称微软仍然是英特尔重要的合作伙伴,目前的超极本也采用了最新的Windows8操作系统,但他对《第一财经周刊》透露:英特尔的芯片组开发现在已转向为不同的操作系统提供支持,“它可以是Android、Chrome、MeeGo甚至是WebOS和Linux,我们把选择权交给制造商和用户,它们愿意用哪个操作系统就用哪个,我们就会配合。”
当超极本越来越像一部平板电脑之后,其实你很容易想象,制造商和用户更青睐什么操作系统。
英特尔与微软的联盟注定没法走到“后PC时代”,但超极本显然是英特尔从PC时代过渡到后PC时代最平稳的跳板。它为此下了巨大的赌注。8月,英特尔宣布成立3亿美元超极本基金,扶持全球范围的元器件厂商、设计商和制造商,为超极本提供最顶级的设计。
“这些基金可能会被花到中国内地和台湾去。”邓慕理说。因为中国内地和台湾的精密制造商资源相当丰富。只要厂商能提出优化超极本的方案,比如把它的外壳做得更轻薄,降低屏幕的耗电率,增强用户界面交互的体验等,都可以从英特尔的3亿美元中获得资助。
那些能帮助英特尔把超极本成本降下来的公司更容易获得这笔资金。现在一部超级本的售价维持在1000美元上下。“未来肯定在1000美元以下,这毫无疑问!”邓慕理说。
ARM高管表示这种投入对ARM是无法承受的支出。“我们从来不试图定义一款产品,我们只是不断更新自己的产品路线图,英特尔认为能够以1000美元这样的价位销售所谓超极本的产品,但是你可以看到在市场上面类似iPad这样的产品只要几百美元。”ARM总裁布朗说。
图穷匕见后,双方都少不了风凉话和口水。在两者已经难以化解的仇怨当中,还有两个通向未来的战场。
其一是智能电视,这对任何玩家都是一个新兴的市场。2010年初,英特尔联合谷歌、索尼和罗技等公司发布了第一款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的智能电视,目前三星和LG的Android智能电视也已投入市场,微软也有类似的准备。
但很快传出消息称ARM也要进军智能电视领域。“我没法给你具体的时间,我只想说我们确实有类似的计划。”布朗说。
“我们在这个领域显然有更多的经验。”英特尔负责智能电视和数字家庭的副总裁埃里克·豪格(ErikHugger)说。“过去英特尔也有数字家庭计划,但那时他们总觉得应该以PC为中心,现在不一样了,即便智能电视也并不是数字家庭设备的中心,用户才是中心。”
“目前为止我们没看到他们有一点作为。”他评价ARM对智能电视市场的企图。
不过要小心提防苹果。这是一家和英特尔关系疏远的公司。尽管乔布斯和英特尔全球执行副总裁马宏升(SeanMaloney)是帕洛阿图的邻居,他们分别因为胰腺癌和中风病休在家并互相鼓励,但苹果对英特尔的态度始终若即若离。它直到2006年才在Macbook产品系列全面引入英特尔架构的处理器,且坚持不加入英特尔的营销计划,拒绝英特尔在它的机器上贴那些花花绿绿的标签。近期传闻,苹果准备在未来的Macbook系列也全面替换成ARM架构,而在智能电视领域,为了与iPhone和iPad连接成为一个整体,ARM架构似乎一直是它的首选。
另一个战场在服务器和数据中心。云计算的兴起帮了英特尔的大忙—它们需要消耗更多的服务器和数据中心,这些服务器几乎都需要英特尔的芯片。尽管PC出货量增长日趋下滑,但英特尔服务器处理器的生意越做越好。
ARM不会放弃任何一块英特尔的应许之地。就像它的宣传语“ArchitectureForDigitalWorld”描述的那样,它的野心在整个数字世界。尽管布朗说在服务器领域ARM可能需要再花至少两年的时间才能推出成熟产品。ARM旨在将CPU(中央处理器)和GPU(图形处理器)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单元,甚至用GPU取代CPU进行独立运算—这样就绕开了英特尔在CPU领域的优势。目前,Nvidia已经在GPU计算方面有所突破,并推出了适合大型企业服务器的Tesla芯片产品序列。
这也是英特尔忌惮的。它试图通过服务器处理器与软件安全解决方案形成新一代屏障。“我们收购了McAfee,就有了一个从芯片到软件安全的整体解决方案,我们认为这是那些大型客户在云计算上最需要的。”英特尔数据中心事业部高密度计算总经理JasonWaxman对说。
这是一场移动互联网时代狭路相逢的战争。时代似乎暂时在眷顾ARM和它的授权伙伴们,但也不要忘记英特尔在26年前的那一刻。那时英特尔正遭遇困境,格鲁夫问当时的CEO戈登·摩尔:“如果我们被董事会赶走了,新的CEO会做什么?”他们得出一个答案,然后对自己说,为什么我们不自己走出旋转门,再走回来?他们这样做了,这就是英特尔放弃存储芯片,转入CPU的转型,几十年的成功由此开端。